中新网迪拜12月2日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12月1日在迪拜举行。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在会上表示,谈及企业碳中和,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内部行动,应注意跳出“围墙”,及时推动周围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
王石表示,企业是落实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主体,是各国履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的碳中和战略就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共同体关系。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12-02/4-426/5bea3b60593447dea346b562d2886298.jpg" alt="当地时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举办期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WBCSD、中国新闻网共同在阿联酋迪拜举办“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活动。图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作主旨演讲。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
图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作主旨演讲。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王石从管理的角度谈论了企业碳中和的问题。王石认为,从更核心的层面上看,碳中和的关键挑战是“怎么提高意愿”和“如何有效提升能力”,意愿和能力涉及到企业中的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更涉及到众多的一线操作者,只有从他们关注的角度上提高了“碳减排碳中和”的意愿和相应能力,落实责任机制、引入和实施减排技术、开展碳抵消和信息披露等这些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才有了基础。而意愿和能力的提升,触及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高效的能力建设方法。王石表示,其发起成立的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就正在这个领域开展尝试和探索。
王石提醒,谈及企业碳中和,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内部行动,应注意跳出“围墙”,及时推动周围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一方面大家可以共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大家可以共同摊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更强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王石表示,希望各位企业家共同思考如何把企业、社区、政府、智库、投资机构等相关方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碳减排碳中和,既提高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同时提升企业在碳中和过程中的声誉和收益。
本次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完)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高凯)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顺利开幕。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共计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150余人出席论坛。
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供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世界贸易组织教席黄建忠当日演讲的题目为“四核四维,双自联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逻辑建构”,他认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以及中美博弈的胜负。中国的自主性开放应该着重从“双自联动”下手,也就是自贸协定和自贸试验区,两者之间的联动是中国进一步制度性开放的一个突破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教授就“贸易数字化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做了主旨演讲。数字全球化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安全性等问题,数字化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以及传统市场经济。从国际竞争新优势来看,贸易链条的数字化程度,以及外贸主体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从成本、竞争力还是安全稳定等角度来看,对于贸易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通过梳理全球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欧美“重振制造业”背景、美国“制造业回流”表现、全球“制造业回流”案例以及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对我国的影响,认为需要加大替代者的威胁,形成可控的内生力量,预防可能的经济脱钩。
围绕世界经济相关主题,此次学术论坛举行了六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全球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发展”、“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制度型开放”、“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国际金融与投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点评人,针对来自142篇投稿论文优选出的40多篇论文深入进行研讨交流。(完)